当前位置:访谈 > 艺术 > 详情

生态环保摄影家--葛玉修

2020-01-06 01:13:00   来源:访谈频道    评论



撰文:于保民   图片:葛玉修

记者采访手记

我和葛玉修老师相识已有二十余年了。数年未见,这位和善、朴实的山东汉子竟然在生态环保领域,运用手中的照相机做出了一番普通又不普通的事业,被誉为“青海湖鸟王”,“中华对角羚之父” ,真是令人感动和钦佩 。大家知道: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生态环境也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实际上是道出了生态环境状况与文明发展兴衰的直接关系,也是现代文明发展中躲不开绕不过的一道坎。

机缘巧合,2019年年底,应佳能中国甘肃新视窗摄影俱乐部的邀请,葛玉修在兰州“摄影名家大讲堂”授课,给了我当面采访完成宿愿的机会。

鸥鸟走兽皆有情  高原精灵入镜来

青海湖也称“西海,藏语叫“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是我国的第一大内陆湖泊和咸水湖。青海湖烟波浩缈,波澜壮阔,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远眺,水天一色,近观,温馨静谧,构成了一幅壮观和谐的自然画卷。1995年春天,痴迷摄影的葛玉修首次踏上了青海湖鸟岛,立刻被这蓝天碧水间万鸟欢歌的一幕幕壮观景象深深震撼。美丽圣洁的青海湖安祥而宁静,举目望去,湖面上成百上千的鱼鸥雪白的羽毛闪闪发光,将湛蓝湛蓝的湖水映衬得异常耀眼夺目。但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环湖周边的生态明显恶化,人为破坏日趋严重,青海湖水位逐年降低。如何能让眼前这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景永远地驻留,永远赏心悦目? 

葛玉修深思之后,决定用镜头捕捉鸟类的精美瞬间,宣传呼吁全社会爱鸟护鸟,珍惜和维护生态环境。从此,葛玉修成了青海湖的常客。在与鸟类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他不仅费尽心血拍摄了大量美仑美奂的生态摄影图片,而且还与鸟儿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甚至能从鸟儿的叫声中领会它们下一步的行动,做到听鸟叫,知鸟意。20多年来,他拍摄了数万张如诗如画的鸟类照片,有鸬鹚的绅士风采、斑头雁的比翼双飞、棕头鸥的求偶做爱、白天鹅的双栖双飞……

从事环保志愿行动二十多年来,葛玉修几乎放弃了所有的休闲和应酬,一头扎进他所钟爱的生态环保事业中,呕心沥血,乐此不疲。为了追踪青藏高原野生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态变化,他自带帐篷干粮,轻装简行,先后200余次赴青海湖,23次进三江源、14次到可可西里无人区,历尽千辛万苦,拍摄了10余万幅珍贵的野生动物及生态图片,撰写了150余篇反映野生动物及生存环境的文章。


葛玉修因摄影与环保结缘。他是我国第一个拍摄到中华对角羚的人,填补了中国这一物种的图片空白。

1997年11月下旬,一个看似偶然的遭遇,促成了葛玉修永无止息的生态保护宣传之旅。当时,葛玉修与青海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员工荣国成一起去布哈河口拍摄天鹅,半路上碰见了7只褐黄色的动物排成一线在草地上奔跑,它们尾部的那一团白色犹如盛开的莲花,在枯黄色的草原上显得分外醒目。“葛老师,普氏原羚!”小荣喊道,葛玉修闻声立即跳下汽车,举起相机按动快门,成为全国第一个拍摄到普氏原羚图片的人。

为了拍摄到普氏原羚等野生动物更为珍贵的图片,葛玉修经常穿梭在青藏高原广袤的无人区,风餐露宿,挨饿受冻,曾多次遇到过野狼群威胁,饶幸“ 狼口脱险”;为了近距离观察拍摄侯鸟,葛玉修曾独自在青海湖一个名叫“三块石”的孤岛上坚守了7天7夜,饿了啃一口饼子,渴了喝一口矿泉水;葛玉修精心喂养过的小鸟在他离岛时,居然依依不舍,几番下水相送,让这位七尺男儿泪流满面;葛玉修还陷入过海拨4000多米荒无人烟的沼泽地,掉进过零下30度的冰窟窿,身陷绝境,欲哭无泪……

如果说感到无能为力的事,那就是2019年春节前夕,葛玉修在可可西里遇到了一只被同伴攻击受伤的公藏羚羊,大腿屁股那块有一个洞,一群乌鸦围着它,它前腿可以站立,后腿站立不起来。葛玉修和同行的人很想救助它,可是他们不是专业的救助人员,没有这个能力,只有报告给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第二天再看到它时,它已经死了,眼睛和身体的后半部分被掏空了。对这个事,葛玉修到现在还记忆犹新,因为自己没有专业的救助知识,而内心感到愧疚。他一直在想,这只藏羚羊死的有点可惜。如果被狼吃了,还算死的壮烈,但是死在了几只乌鸦的口里,难免有点悲催!  

从单纯的鸟类拍摄到对普氏原羚的深切关注,葛玉修的摄影创作和生态保护意识,跃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作品不再局限于兴趣,而是多了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从这时起,葛玉修把挽救这一极度濒临物种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开始关注普氏原羚的生存环境。考虑到普氏原羚为我国所独有,其雄性长着一双与其他羚羊不同的、相向对弯的黑色环棱状犄角,普氏原羚作为中国独有的羚羊物种,却起了一个叫起来拗口的外国名字。

普氏原羚,俗称黄羊,滩黄羊,是世界上极为频危的物种,被国家列入一级保护动物。过去曾广泛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其栖息地恶化,该物种的数量下降,分布区域锐减。目前,只能在青海湖周边地区栖息生存。看着镜头中的普氏原羚,它的样子是那么的漂亮可爱,形态是那么的敏捷灵巧,如果不是环境恶化,它怎么会落到如此下场呢?鉴于普氏原羚的名字是由外国人1875年在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上发现并命名的,而这种野生动物又只在我国独有。能不能为普氏原羚起个中国名字?葛玉修请教专家、朋友后撰写文稿、建议,发出了给普氏原羚增加一个中国名字——“中华对角羚”的呼吁。

葛玉修为保护世界濒危物种中华对角羚,在拍摄数万幅中华对角羚照片的同时,撰文“救救我吧——中华对角羚的呐喊”在当地报纸发表,自费制作展版、条幅发起保护中华对角羚签名活动,撰写了“建立中华对角羚保护区”等8份建议。在他的宣传、呼吁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美丽的青海湖畔建起了我国第一个中华对角羚保护区,中华对角羚从1995年的不足300只增加到现在的2700余只,葛玉修被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聘请为“中华对角羚代言人”,当选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工作之余、退休之后,葛玉修致力于生态环保公益事业,赴清华、上北大,进社区、登讲堂,足迹遍布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保公益演讲560余场,传递生态环保正能量,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他先后当选“北京奥运火炬手”“感动青海人物”“绿色中国年度人物”“最美青海人” ;荣获“地球绿肺天使”“中华宝钢环境奖” ;青海省、中国金融系统“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中国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等荣誉。

葛玉修用镜头语言和文字记录着青海野生动物的美好与大自然的严酷,不遗余力地传播一个理念:要保护濒危动物的生命,保护大自然生态环境。生态的失衡将带来生态的灾难,生态的灾难将是人类的灾难!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地球不专属于人类!

作者工作照 



绘画

【陇上绘画书法名人名家】麻弘

【陇上绘画书法名人名家】麻弘

麻弘,男,职业书画工作者,自幼学习书画,师从马西园、范有信..[详细]

书法

【陇上书法名人名家】王淑华

【陇上书法名人名家】王淑华

王淑华,笔名逸境。现为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妇女书法家..[详细]